|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一、专业概述

1 历史沿革

 专业建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始终瞄准行业最新发展成果,并不断将其融入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以“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为根本,力求打造国内化学电源、新能源材料和新能源器件等方面一流的本科专业。1996年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在电化学专业设立中国电池工业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是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为了表彰本专业为中国电池行业做出的突出贡献,2015年被中国电池工业协会评为"中国电池行业做出优秀成绩单位"

 本专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电化学工程专业创立于1985年,是国内继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天津大学之后第三个建立的电化学(工科)本科专业;

 (2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电化学工程专业更名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电化学方向),2006年获河南省特色专业;

 (32015年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电化学方向)的基础上成立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同年9月开始招生。

2 专业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化学、化工、材料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新能源领域,特别是各类化学电源、新型储能器件和新能源材料的开发和产品设计、制备、工艺流程等方面的技术,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在化学电源、新型储能器件和新能源材料领域,从事生产加工、技术管理、品质控制、新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3 特色优势

 专业建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建设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构建轻工应用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

4 师资队伍

 本本专业现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 4人,副教授 2人,讲师12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5人。形成了一只年龄、学历和知识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教师分别来自于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等国内外知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5 典型成绩

 本专业开设以来一直探索“校企合作、教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优化。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工程概念,通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和反复实践,改变传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教改项目《"教产结合"改革试验研究》改革实践课程模式,融汇产业界的部分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确产业界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从而达到了“教”“产”共同培养出目前形势下社会所需的和个人才的目的,获得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几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SCIEI及中文核心期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

6 专业负责人

 张林森,男,教授,1979.12出生,男,中共党员,博士,系主任,研究生导师。河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兼任河南省工信委新材料产业专家。研究方向及内容: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化学电源新能源材料方面的研究。参加工作以来参加国家级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厅级项目2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教育厅科技成果奖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公开发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三大收录20余篇,省部级鉴定成果7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

二、专业综合改革措施与成效

1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实力较强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目前本专业在职专任教师18人,正高职称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5人,其中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4人,拥有“高效能量转换材料与高能电池”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新型动力电池电极材料”河南省高校创新团队。在青年教师成长方面,除了通过参与助课、试讲和网络培训等环节,努力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外,每年派青年教师去企业短期学习和实践,拓展青年教师的工程背景;同时选派青年教师去美国、新加坡等国高校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得青年教师在教学的态度、技巧、课堂的把控水平、工程能力水平上得到迅速的提升,学生评教效果平均优良以上。

2 培养方案调整

 为了更好的提高培养学生质量,在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教研室多次广泛、深入讨论会,完善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完成专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和各类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形成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拓展了理论教学课程及内容,突出了实践教学,重点强化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

3 教学平台建设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强化体现本专业课程特色的主干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有机融合与优化,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提高授课效率,建有主干课程《电化学工程》精品课。在教学方法手段及管理方面,转变教育观念,从教育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和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切实改革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实践环节教学,专业实验设备2000余件,开设实验课时120 学时,本专业建有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电镀中试线和电池安全检测实验室。本专业开设以来一直探索“校企合作、教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工程概念,通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和反复实践,改变传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现与河南科隆集团、河南超威电源有限公司、河南锂动电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生产实习基地,供学生实践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工程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全方位推行实践创新教育,探索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协同推动,以实验、实习、实训为核心,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社会实践、创业实践、学科竞赛等为辅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4 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本专业通过系部研讨会、相互听课机制、青年教师试讲机制、以优带新(教学效果优良的老师传帮带年轻老师,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组织年轻教师观摩和年轻博士为班主任等措施使专业教师明确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有高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注重为人师表、举止文明礼貌、注重个人仪表,与学生多交流,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教师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专业各位教师努力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完成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并通过校级鉴定,在国内期刊上发表教改论文5篇,获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高校工科)二等奖2项,校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2人获二等奖、1人获得三等奖,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5 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本专业建立了主任听课,系督导听课,老师间相互听课的三级完善听课体系,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督促相关教师改进;专业在期初、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考试总结,同时开学生代表教学质量研讨会,反应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学生评价较差的教师进行诫勉谈话,进行督促;定期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对教学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并做出决策。每个年级都选派教学效果优秀、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担任班主任老师,建立学生与专业老师直接的桥梁,更好的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对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的老师进行指导,获奖教师若在学校决赛中获得名次,在当年教学质量考评直接推荐优秀;教师的教学效果对教师年终考核、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采用教学一票否决制。鼓励学生大一开始进入老师课题组,进行科学研究的训练,培养对专业的认同度和科研素养。学生到课率名列前茅,得到的全校任课教师认可;学生对本专业的老师的评教成绩逐年上升;近几年来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接近100%,考研率都在30%以上。

三、专业建设成就

1 教师取得成绩

 目前本专业在职专任教师18人,正高职称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5人,其中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4人,拥有“高效能量转换材料与高能电池”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新型动力电池电极材料”河南省高校创新团队。在科研方面,近几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SCIEI及中文核心期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

2 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和外部评价

 迄今为止已经培养了1500多名本科毕业生(包括原专业电化学),近年来考研率都在30%以上,一次就业率在100%以上,毕业生遍布以新能源(ATLCATL)、比亚迪、长虹、中航锂电、光宇、比克、万向亿能、南都、超威、天能、雄涛、南孚和双鹿等为代表的化学电源企业,以厦门钨业、贝瑞特、紫宸、湖南桑顿等为代表的材料企业,以宇通、奇瑞和长城为代表的新能源整车企业,以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国家863电动车重大专项动力电池测试中心)、国家化学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新乡)和国家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等为代表的国家质检单位;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获得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在全国同行业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 近五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升学)情况及其分析

 本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课程体系建设为切入点,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打造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构建轻工应用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学生在毕业以后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并能够主动学习,快速高效掌握相关技能,具有有责任心、升空间大,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在全国同行业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100%,其中考研录取率30%以上。

附表1: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升学)情况

年份

毕业生人数

升学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2018

51

16

35

100%

2017

51

19

32

100%

2016

57

22

35

100%

2015

55

8

47

100%

2014

67

15

52

100%


四、今后五年专业建设规划

 结合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围绕本专业电化学优势学科,立足于河南省化学电池产业的发展进行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以深化教学手段改革、加强学科平台建设、提高本科生双创能力和深化学科内涵建设为推手,着力推进“新工科”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体措施如下:

1 推进教学手段改革

 支持教师积极参与慕课、金课和虚拟仿真实验等新型教学手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重点推进锂离子电池装配及性能测试虚拟仿真项目的实施,以解决当前专业综合实验成本高、成功率低和效果差的问题,并解决难以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如一些实验涉及高危或极端的环境、不可及或不可逆的操作。在教学中实施“计算机仿真模拟+线上实习操作+企业实习”三位一体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做到以虚补实、能实不虚、虚实结合,全面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 加强学科平台建设

 与学校学科建设规划充分结合,以申报郑州市重点实验室为推手,真抓狠抓学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郑州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申报和建设工作,积极为申报国家轻工业重点实验室创造条件,积极推进校企“产--研”合作,建设行业/企业联合实验室,加强团队建设,努力提高专业的学术水平和科技创造能力,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

3 着力提高本科生的双创能力

 首先,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到企业内部创新创业之中,从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创业能力,并邀请一些成功的企业技术专家到学校讲学,给学生们提供切实可行的就业创业指导。其次,鼓励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室并参与到科研项目中,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4 深化学科内涵建设

 面对国家、省、市的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自身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实际,主动对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围绕本专业传统化学电池优势学科,主动布局面向未来的化学电池关键工艺、关键材料技术和产业,立足于河南省化学电池产业的发展进行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把脉新能源技术尤其是化学电池材料领域的发展方向。通过深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和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等举措,着力推进“新工科”建设,加快培养当地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



欧洲杯在线买球网版权所有

地址: 郑州市科学大道136号